音乐评论

中国 «音乐周报» 徐丽梅 2019年3月31日 :«杨静—让中西音乐在融合中共生»

‘3月13日至22日,旅瑞作曲家、琵琶演奏家杨静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分享她在音乐创作实践中的思考与体悟。杨静通过自己的成长与创作经历,与现场专业师生共同探讨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与共生。

杨静的讲座引发了学界热烈的讨论——她的音乐感悟源于中国传统,她将琵琶与西方乐器及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构成其原创音乐的生长点,自东向西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她的创作不仅为西方了解中国音乐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也为国人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带来有益启发。’
...‘

瑞士 新苏黎世报 Markus Ganz  2018年9月17日 (翻译:楊樂坤)

'作曲家和琵琶演奏家杨静是一位音乐全才,在苏黎世演出的《在世∙界之间》音乐节,不仅展示了由杨静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还阐释了她对中国文化的见解。

《在世∙界之间》连续6天的演出内容多元融合,既有中国传统音乐,也有爵士音乐、巴洛克和新音乐。跨越音乐界限,实现艺术交互令人赞叹。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完成这一创举,能够巧妙地衔接多元音乐流派的幕后人物只有一人,杨静,这位华裔作曲家和琵琶独奏家自2003年起在瑞士定居。本次音乐节上的演出曲目大部分是她独立创作完成的。...音乐风格多样性不仅仅反映了杨静对东西方身份的追溯。 她笑着承认,她渴望新的音乐表达方式,以扩大她作为作曲家的词汇量。 “说到底最重要的是,你要表达什么并且清楚地讲明白。” (杨静说到)...'

 

瑞士艺术网 ‘苏黎世音乐节'2018 Johannes Graf 及Paul Gaus  2018年10月11日 (翻译:谢荣彦)

‘天赋极高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杨静,在一周的时间里,竟和5个不同的乐团合奏出一场又一场各不相同的音乐会,听众们无不陶醉其中。杨静坚信,不管是在哪洲哪国,音乐可以是人与人、人与生命、大自然以及神之间彼此相连的纽带。人之所以可以通过音乐沟通,是因为音乐不用语言来表达,透过音乐我们明白演奏家们的情怀和感觉。杨静将此哲理贯穿于每晚的音乐会,各不相同的演奏家们通过风格迥异的音乐把此哲理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她非凡的作曲和演奏天赋助她到达成功的彼岸。不管是创作曲目还是改编曲目都如此的悟性十足,你不会认为单个乐器有独占鳌头之势。每个乐器都恰到好处地各显千秋,实实在在一个心有灵犀的组合。听众是不会感觉到琵琶演奏者的她同时也是作曲者本人。如此的和谐激励鼓舞着演奏家们,同时演奏家们的激情也感染着观众,使观众乐在其中。

 

 

瑞士中部报 (Thal Gäu Olten) Nicolas Russi 2018年9月18日 (翻译:楊樂坤)

'杨静的创作不仅将音乐传统融入现代,更是把东西方不同的乐器及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构成其原创音乐的生长点。与欧洲作曲家不同的是,她的音乐感悟基础是源于中国传统。可以说,这种‘东西方之间’的相遇发生在我们习惯的相反方向,即:‘自东向西’,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北京«音乐周报» 2016年12月28日
«赏析 | 世间万华弹挑间»

"...在杨静的“时间”里,复合了纵向的历史感与横向的共时性,音色是她用以刻画摹写时空最基础的“工具”...她借由强弱、虚实、层叠等组合的概念,使得琵琶音色在立体感上增加了更多层次。此外,她使用敦煌琵琶的五弦替换并调低现代琵琶母弦的首次尝试,找到一种沧桑、直硬、天地浑然的声音,即从乐器形制本身着手去发现丰富音色的可能性。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她对音色的探索,实际是为了音乐的铺陈与表述所需,从而使音乐语素多样化,在用音乐进行叙述时得以更为准确表达创作的想法。...
从音色探索到音乐结构,从乐器功能到音乐思维,从听觉艺术到多维感官感受,对音乐“立体化”的思考和探索可谓是此音乐会最别致的音乐视角。放诸今日,如果说音乐世界里有人能将“冥想”的哲思与技艺的实践二者很好地接连在一起,那必定就是像杨静这般喜欢思考、兼善技艺的音乐家了。..." 详细..
舒晓溪

 

苏黎世湖上报 周二2014年11月18日
'触摸永恒

- 杨的委约作品<火,土> ....乐队神秘地奏响了第一音不寻常的和声, 构成了声音的天地,伴随着密度的增加,让人整个自身跟随着震动。
这个让人着迷的作品,通过独特的风格,加上精致的打击乐的声音,呈现出一些完全陌生的音响。杨把她的琵琶融合为一体。观众沉醉在中国千年古老的音乐与现代西方的和音之中。同时,深深地被充满诗意地,高超的演奏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吸引。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指挥贝克尔和他的乐队经过反复的排练后,掌握了如何抓住音乐的韵律,如何能把握冲撞的和声结构。人们被一个陌生的世界吸引了。
没有尽头的掌声。所以,杨送出两个返场曲- 琵琶独奏。观众对她的演奏艺术的敬仰热情依然不减...'。  继续...
Brigitt Züger

 

瑞士东南报 周三2014年11月19日:
‘杰出地首演 <火,土>
作曲家和演奏家杨静的作品 <火,土>首演于乌茨纳赫。提升了使乐团的影响和期望。
- 该作品是具有挑战性的,......在这里或哪里有一个个新的元素需要经过努力才能理解。不过,经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周的练习,乐队最终拿下了这个自己选择的作品。
作曲家还被要求作为独奏家,音乐会上用琵琶在约半小时的极高的心理和生理集中力下演奏。琵琶可能跟 Balalaida (一个早期欧洲乐器)相似,但是有截然不同。它能使到场的听众和观众们屏气聆听。
音乐作品从开始的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音符把听众迷住了。
不容质疑地,杨静能如何令人难以置信的手指移动的方式,整只手在弦上滑动,在弦之间行进,作品的标题<火,土>是完全公平的。
简直地讲,太棒了。’  继续...


Von Arnold B. Stampfli

"On "Moving East", Yang's florid thumb-picked melodies over four-finger tremolos recall flamenco guitar while on "Salü Abend" her sweeping string-bends into deep scalloped frets evoke Mississippi Delta slide blues and her scooping ornaments on "Birnenblüten" echo an Indian sitar." more...

Tom Greenland, THE NEW YORK CITY JAZZ RECORD, USA June 2013

"The rhythmic force and string bends that Yang Jing brings to her Salü Abend can suggest roots in the Mississippi Delta, while Doran infers multiple musical languages in the shifting tracery that he applies to Yang's melody on Birnenblüten." more...

Stuart Broomer, musicworks magazine, Toronto/Canada April 2013

 

列支敦斯登公國 人民报/莱茵報 2010年7月

“当天才輿優雅相互结合時,创建出永恒的音乐。 這正是中国音乐家杨靜。…杨静在單獨的琵琶弦上,彈奏出敘述和舞蹈....”

 

评论家 Susanne Benda, 德國斯圖加特晚報2010年2月23日

“… 琵琶精英楊靜那特殊的外來的音響长時間徘徊在空气中。有時廳來像是竪琴,有時又像是曼德琳。只是來欣賞她,足以值得前來觀看‘愛怨’了。”

 

评论家 Christian Jung, 德國 Augsburger Allgemeine報 2010年2月21日

“在演出過程中,觀眾就已為國際著名的獨奏家楊靜而長時間的鼓掌。她的使人難忘的演奏,給予整歌劇一個亮點。”

 

评论家 Birgit Sommer, 德國 Rhein-Neckar-Zeitung 報 2010年2月17日

“楊靜在她的中國琵琶上展現了前所未聞的精彩聲音。她的演出是此日本歌劇-愛怨中的一個欣賞點。”

 

瑞士Zofinger 报纸 2009年10月27日

“...她(杨静)强调了节奏的作用,不断添加新的因素:未所未闻的音响,音型和浊重音。乐团(欧亚乐团)铺洒了一个音响的地毯,之上飘来不同的情 绪:爆发有力的,激动的,喷发交错的,轻盈环绕的和几乎是圆周震荡的... 这一切都是那末自然发生的,清晰传达的,观众忘却这其中的音乐精确度和纪律性的奥妙。”


评论家Karl Gabriel von Karais 奥地利音乐杂志Österreichische MUSIKZEITschrift,2008年1月

“杨静用四根弦的琵琶展示了细腻,机智的,复杂而又自由的声音,一部分是即兴的,或是从古老的唐诗中得到灵感的,而又是在严谨的古典规则中创作的。”

 

2007年8月30日东京新闻Tokyo News

“音乐节上特别瞩目的是世界著名的,最杰出的琵琶大师杨静那多层次的,细致入微的声音”

 

评论家Susanne Rudolph 德国Südwest Presse 2007年7月10日

“ 音乐会最吸引人的,是那不同凡响的作曲家和琵琶演奏大师杨静。她的演奏让人吃惊... 漂浮的滑音引出珠玉落盘;在乐曲"间歇泉"中杨静展示自然界力量的魔力变换,从柔和的,德彪西般印象派声音效果到爆发力如'火鸟'。令听者心弦激荡,这些 音乐被充满魅力和优雅,有时又像个这是孩子般的纯真游戏。

为杨静而欢呼!”

评论家Jürg Huber瑞士新苏黎世报 2006年9月25日
"大概温德青受到杰出的琵琶艺术家杨静的启发来表达琵琶的潜力.... 。杨静加演的琵琶独奏曲,拔取了首演的桂冠。她用她的乐器真正表达了一个无边界的音乐方式。"
 
评论家Michael Kunkel瑞士天天日报 2006年9月25日
"大艺术家杨静的琵琶和欧洲乐队融合得体,深深的综合在一起。"
 
评论家Rudolf J?ckle在德国 法兰克福新闻 2006年7月24日
"那琵琶,被不可匹敌的精湛的演奏出来.... 值得一个音乐节。 长久的掌声。太棒了! "
 
评论家Clemens Prokop 德国《歌剧世界》2006年4月刊
"在三木稔的歌剧《爱怨》中,杨静的琵琶弹使观者震撼,首先是在乐池中,然后是在舞台上,在她精彩的独奏后,使得这部歌剧可到此为终。"
 
评论家David Lewis 在 《All Music Guide》 2006
"杨静真确地在这首《琵琶协奏曲》(三木稔作曲)中证实了她的名誉,在那由她即兴创作的华彩乐段中,绝对的使人目眩"
 
评论家Christian Broecking德国 法兰克福Rundschau报纸 2005年12月5日
"... 在这个音乐节上的亮点是在内涵镇静和相互传递有序的二重奏Pierre Favre的鼓和杨静的琵琶,让我们体验到了意想不到的高强度的冥想的音乐经验。"
 
评论家Ueli Bernays 新苏黎世报 2005年11月28日
"...用她那艺术创作力,杨静展示了琵琶音乐的价值。她与瑞士鼓手Pierre Favre的二重奏,显露了非常优美并且具有张力地感人的音乐"。
 
评论家Frank von Niederh?usern 瑞士天天日报, 2005年11月28日
"... Favre和那被高度赞誉的、从北京来的琵琶大师杨静代给我们了不同的音乐世界和形式,我们的耳朵很快就适应了异国情调的感觉。更让人着迷的是那样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音乐幅度,竟然共同诉说了一个个的故事。
 
评论家Peter Zacher 德国 S?chsische 报纸, 2005年8月22日
"杨静用琵琶表达了她杰出的独奏家风范,最让人难忘的是在陈怡为琵琶、小提琴(Mira王)及大提琴 (Jan Vogler) 而作的《宁》中"。
 
评论家Ruth O. Bingham 美国檀香山广报, 2005年3月13日
"...观众们被这位极端有天赋的、而且美丽夺目的音乐家所演奏的《琵琶协奏曲》而深深打动。那一系列给人印象深刻的完美音色和音响效果,被杨静那卓著的技术和音乐家的才气表达溢尽。她的演奏无论是从视觉上和听觉上都美丽惊人;她那强劲、苗条、优美的手指在琴弦上飞扬,无论是"砰"- 一个最精美的泛音,或是那风雨如磐的爆发,她游刃有余地把每一个最细微的音符合适的、精确的、完美的表达了出来... "
 
评论家E. Douglas Bomberger 美国檀香山新闻报, 2005年3月13日
" 首要的是,杨静的演奏具有权威性,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必然中,而且不费吹灰之力。更让人感动的是她从那类似吉他的乐器上所发出的声音:从使人无法相信的快速振音到那微妙的押弦、神奇的和弦音、精灵般的敲击琴板,那数不胜数的音色在星期五的晚上如万花筒般五光十色。
 
三木稔的《琵琶协奏曲》展示了杨静使人敬慕的才华。在第一和第三乐章中的即兴华彩中,独奏家充足地表达了速度、表情和激动人心的戏剧性。观众们风暴般的喝彩声也证明了对《琵琶协奏曲》的认同。... "
 
评论家 Tamiko Ogura日本《音乐之友》2002年6月刊:"我知道杨静的名气。但是她的精湛技巧超出了我的想像..... 她使我感受到当年白居易被美丽的琵琶女所深深打动的心情。我完全沉醉在杨静那感人的演奏中而失去了自我....."
 
评论家 David Wohnlich 瑞士 巴塞尔日报 11月1日2002
"杨静与Pierre即兴的音乐会,时而是协奏性的,时而以丰满的齐奏使人惊奇 ---- 这两位经验丰富,底韵深厚的音乐家,通过他们超人的技巧, 使每一个微妙变化充满其意义,和强烈的个性....."
 
评论家 Dominik Schnetzer 瑞士 新触格报 11月4日, 2002
杨静把琵琶从传统的界限之表现,提炼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她超越了中国弦乐器通常"鼻音"的音乐语言特征,进入了敬畏的-鼓舞人心、使人振奋的音乐语言。那爆发的音响、灵妙的和音、充满色彩及抒情的音乐在情致中创造了出来。
其音乐结果是,她与Pierre的音乐技巧在相互作用,极有说服力,令人心服。
耽于冥想的曲子,琵琶弹奏叙述出的内省、睿智,不是只有情感就足以的。
那节奏与旋律,给于与获得,简单的说,令人着迷。正如杨静所说的 :"放开思想去尝试一切可行性,发现本质的精华,与新因素自然而合"
 
评论家 Lorenz Schaffner I 瑞士 卢塞恩周刊 2002年9月25日
"..... 他们创造出全新的音响世界和那节奏的摇摆。大世界的音乐被浓缩在这样一个小的形式中"
 
评论家 结城 亨Toru Yuki日本 《音乐之友》 1999年3月刊
"我完全被杨静那神奇的琵琶而倾倒,她那极美的手指技巧让人目眩,数不胜数的音响及色彩生动而到位,象是挥洒彩虹一般. 她所倾诉的音乐不禁有细腻入神的诗意,更有壮丽激情的戏剧。我为她那极强的表现力而折服和吸引缮.."
 
评论家 Jim Patricks Beijing Journal 2001年6月10日
"听上去让人觉得舒服,催眠的感觉贯穿在杨静与Pierre Favre实况录音的唱片《深秋对话》中,他们以艺术家的探索与试验,那自由的延伸,有意味地沉默与声响的结合,是那么独特的合作,独特的录音,即使是象我这样好讽刺的人,都被感动了"。
 
评论家、作曲家 李西安 北京 音乐生活报 2001年 5月4日
"音乐会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自始至终充满了演奏家的创作灵感,每一首乐曲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杨静则以她对传统琵琶演奏艺术的深刻领悟和勇敢的革新精神,大大拓宽了琵琶的演奏张力和表现空间。"
 
评论家 Philip Kennicott 美国 华盛顿邮报 2000年6月19日
"琵琶弹奏出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亚洲音响',而是深刻表达和振动人心的。的确,杨静在这个民族乐器上那使人惊愕的精致演奏,使整场音乐极具份量。"
 
评论家 Heidi Waleson 美国 华尔街时报 2000年7月5日
"音乐被杨静在琵琶上如此精美地表达,更充满着个性缮."
 
评论家 长木城司 日本 朝日新闻 1999年2月8日
"..... 中国琵琶独奏家杨静把三木稔的协奏曲演奏的精彩极至....."
 
评论家 Michael Kennedy 英国 星期天电讯 1998年4月12日:
"杨静在琵琶上表达了像海菲兹一般的精英素质和水平。那美丽的乐器所发出的音乐是那么让人着迷。"
 
评论家 Paul Horsley 美国The Kansas City Star 2000年6月25日
"一个标准的乐队伴奏着这部歌剧,给以支撑的是杨静在琵琶上的杰出不凡的演奏..."
 
黎星 中国日报 2001年 5月4日
"Favre 和杨静的成功合作,使得许多国家的音乐家们考虑使用这种更自然的音乐形式。"
 
作曲家 三木稔 Minoru Miki 日本 德岛新闻 1998年4月22
"杨静演奏我写的难度很高的协奏曲时,不只是在技巧上可以完美地控制,是真正的音乐性在作主导。她创作的独奏乐曲,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人而且更是充分地掌握了这一乐器。我曾说她是一个天才,但是现在我要加上:她是一个奇迹,她代表着现代琵琶演奏艺术的顶峰"。
 
谢眉 北京 音乐周报 1997年8月15日
"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底韵,有着对音乐极强的悟性,有着熟练的技巧,展示着对生活的思考,用琵琶歌唱着理想、人生,用于创新、讴歌、赞美着时代--- 8月6号杨静'琵琶潭诗---- 杨静琵琶独奏音乐会'给了我这样十分清晰的印象。....."
 
评论家 Keith Phybus 英国 星期五广报 1998年5月29日
"杨静琵琶独奏音乐会如此爆满,主办者可以把音乐会的票卖出两次。这绝不是一般的演出,是精湛绝伦的艺术缮..用手指,杨静在琵琶上变换出种种不同的声音,时而珠落玉盘,落花点翠,时而鸿雁惊飞,马嘶人喧;琵琶是如此神奇,如果披头士在世,必为其所选。杨静打破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她演奏的现代乐曲令我感受到音乐家的共鸣,在一些时候,我听到仿佛有12条弦的吉它才能演奏出的音乐,不能相信琵琶只有四条弦。在不能停息的掌声中,杨静最后回到舞台,又展示了琵琶的另一能力,我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吗?这是超级中国魔术吗?她演奏的竟是"Archers" 主题!
 
Copyright © 2024 yang jing music. All Rights Reserved.